

“一口饭,作军粮;一块布,作军装;最后一个儿子,送战场……”在革命战争年代,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赢得了无数老百姓的拥戴,沂蒙红嫂支持革命、支援前线的故事更是传遍了中华大地。
一口口糖水,一碗碗米汤,她救活了被敌人严刑拷打、奄奄一息的大众日报社工作人员;为了照看革命家后代的孩子,她创办了战士托儿所,悉心照料革命者的孩子,让他们在前线安心打鬼子,而自己的四个孙子先后夭折;为了保全党的重要资料,她与敌人斗智斗勇,把生死置之度外……她就是被称为“沂蒙母亲”的王换于。
王换于,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人。1938年,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她的家被称为“第一堡垒户”,像罗荣桓huán、徐向前、黎玉等领导人,都曾经在她家住过。
抗战爆发后,王焕于曾任我党情报联络员等,积极参加抗日活动。1938年腊月,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不久又被选为村妇救会长和艾山乡副乡长。1939年夏,日寇扫荡的时候,她带领着群众千方百计为驻扎在这里的部队弄吃的。她日夜操劳,有时一天做七顿饭天还不黑。
王焕于时刻把部队的事装在心里,当她看到部队领导干部的20多个孩子被磕打得精瘦,就向徐向前建议说:“这样下去不行,得给孩子找奶母,分散喂养。那样既能很好照料孩子,打起仗来也好掩护。”徐向前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建议,就安排她去完成这项任务。她有两个儿子两个闺女,抚养孩子是有经验的。山村里穷,没有细食滋补,孩子主要靠吃奶。她就挨村挨户的打听,谁家的孩子夭亡了,就动员女的不要把奶退回去,把需要哺乳的孩子送给她抚养;稍大一点的孩子,就送给抗日“堡垒户”照料。这样一来,机关里二十七个孩子全被安排了下去。她自家也抚养着两个。她除了当村妇救会长和艾山乡副乡长外,又当起地下托儿所的所长了,最多的时候达50余个孩子。
王焕于无私创办战时托儿所,她的四个孙子、孙女却先后夭折。战争的环境是残酷的,但王焕于毫不畏惧。在抗日战争艰苦的岁月中,王焕于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掩救了一大批八路军战士和抗日干部,也曾奇迹般的救活了一些奄奄一息的伤员。
如今,这位伟大的沂蒙母亲离开了我们,但她所留下的精神力量却不因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