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民族
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,
一个重要奥秘就是:
文以载道、以文化人。
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,
源远流长、历久弥新,
而国学典籍,
正是中华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,
能永远给予中华儿女精神滋养。
本期『贝贝国学 宅家课堂』
小编带你走进国学经典《资治通鉴》,
通过历朝历代的的兴衰历史,
感悟为人处世的大智慧!

《资治通鉴》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及其助手共同编纂的编年体通史,其历史地位极高,许多人将它与《史记》并列为中国古代史家绝笔,与《史记》并称“史学双璧”。
《资治通鉴》最初的名字是《通志》,其目的就是记录历朝历代兴衰得失,总结经验教训,给帝王作为治国理政的参考指引,因此宋神宗认为此书“鉴于往事,有资于治道”,才取名《资治通鉴》。自《资治通鉴》成书以来,它就成为历代帝王将相、军政要人的必读书。清初大儒顾炎武评价《资治通鉴》为“后世不可无之书”,曾国藩则称《资治通鉴》乃是“先哲惊世之书”。
重视历史、研究历史、借鉴历史,
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。
下面,让我们跟着贝贝,
走进《资治通鉴》!

📕才者,德之资也;德者,才之帅也。《资治通鉴·周纪》
句意:才能是德行的资本,德行是才能的统帅。
📕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,暗莫甚焉;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,谄莫甚焉。(《资治通鉴·周纪》)
句意:不辨别事情的是非对错只是喜欢别人赞扬自己,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;不思量道理在哪边而一味地奉承讨好,没有比这更让人讨厌的了。
📕责其所难,则其易者不劳而正;补其所短,则其长者不功而遂。《资治通鉴·汉纪》
句意: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,只要把难点解决了,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;做人要取长补短,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,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就会得到加强。
📕法者天下之公器,惟善持法者,亲疏如一,无所不行,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。《资治通鉴·汉纪》
句意: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准绳,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,不分关系亲疏,严格执法,无所回避,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依仗权势而触犯法律。
📕德胜才,谓之君子;才胜德,谓之小人。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
句意:德行胜过才能,叫做君子;才能胜过德行,就叫做小人。
📕人不可以求备,必舍其所短,取其所长。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
句意:对于别人,不应当求其完备,应当用他的长处,而放弃他的短处。
📕知过非难,改过为难;言善非难,行善为难。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
句意: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,改正过错才是难的;说好话并不难,做好事才是难的。
📕能择善者而从之,美自归己。《资治通鉴·宋纪》
句意:能选择别人的长处去学习它,这种长处自然也就属于自己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