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发奋识遍天下字,立志读尽人间书。”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。
相传,苏轼刚小有成就时,非常自负,写了一副对联——“识遍天下字,读尽人间书。”,贴在门口。一天,一位耄耋之年的人经过苏轼门前看到了此联,便对苏轼进行了“请教”,一连问了苏轼几个字的意思,而苏轼却答不上来。老人又问了苏轼几本书,结果也一样。苏轼明白了老人的意思,忙把对联改为“发奋识遍天下字,立志读尽人间书。”从此,苏轼开始谦虚请教、坚持不懈的学习,最终成为了名留千古的诗人。
苏轼写的这一副对联,正表达了苏轼学无止境的观念。因此,我们如果不想虚度一生,那就要读书一辈子。
读书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:牙牙学语之际,阅读几本绘本,是读书;初入小学之时,手捧一本《三字经》来背,是读书;升入中学之初,欣赏长篇佳作,也是读书。
人无时无刻不在读书,那么读书是为了什么呢?
从前,当我与同龄人走在一起,每每谈论到自己喜欢的书籍,大家仿佛都有说不完的书,有道不清的情。而我只能在一旁听着别人分享自己的读书经历与收获。从那时起,我便下定决心,一定要多读书,读好书,让读书来丰富自己。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阅读沉淀后,我的知识得到了丰富,思想得到了充实,言语间也带有了一丝“文化味”。
所以读书可以充实自己。
当你仔细观察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的区别,就会发现,读书人的言谈举止之间透露着文化气息和修养,这是不读书人身上所缺失的。读书人身上的书香气质,也是与不读书人的气质大相径庭的。
所以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。
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在处理问题的方面也不一样。读书人看待问题,总能找到最佳角度,做到绝处逢生、柳暗花明。而不读书人往往缺少理性的思考而被问题击倒,正如我前些天看到的一篇文章:一位农民的孩子得了严重的病,因为家里没钱给孩子治病,这位农民因为心理压力最终喝了农药身亡。但这事如果发生在读书人身上,他们可能会通过网络、媒体等大众化的方式,得到好心人的帮助,或许结局会有所不同。
所以读书可以拓宽人的思维,增强人的抗压能力。
由此我们可以得出,读书对于任何人来说,都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事。
人尽皆知的文学家鲁迅,非常讲究读书的方法。他提倡“博采众家”,说:“书在手头,不管它是什么,总要拿来翻一下,或者看一遍序目,或者读几页内容。”对于比较难懂的书,他的做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,“读书百遍,其义自现。”只要肯下功夫,总能将难懂的书钻透,总能将不懂的知识收入囊中。
拿我自己来说,当我在阅读文言文时,是很难一遍就全部读懂的;当读到第二遍时,仍然有不理解的地方;等到读完第三遍,我所疑惑的地方已经解决的七七八八了,再反过头来看一遍文章,它的大体意思已经很清晰了。所以在不断地阅读与反思中,我也知道了具有好的阅读品质的好处,也能够努力让自己具备好的阅读品质。
每当我徘徊在书屋,看着橱壁上一本本承载着不同时空、不同地域、不同文化的书籍时,总有一种错觉:他们仿佛从未离开。李白正喝着酒,对我感叹仕途艰难;苏轼正划着船,对我哀叹人生短暂;鲁迅正嚼着糖,对我诉说童年旧事……
我不曾想过,我还可以在几十年、几百年之后了解到他们的经历与心情。而这一切,正是因为我有我的书屋。我的书屋——不仅是那个书香四溢的小屋,更是我被书籍所熏陶的脑海。
阳光暖洋洋的洒落下来,透过树木的罅隙,将特有的芬芳裹挟着悠悠墨香,一并送入我的书屋中。时光在风中轻轻吟唱,抚一缕清风,品一本书,叹岁月极美,在心中氤氲出春华秋实,冬暖夏凉。
我的书屋我的梦,原来,书屋承载我的梦想,充斥我昂扬向上的希望,那气氛将托起我的梦向着明天出发,有书屋的陪伴,我的梦想之花定在枝头盎然的向我招手!